乌军总司令深陷“通俄”丑闻,前总司令扎卢日内却逆势归来,预言俄乌冲突恐将持续到2034年!他直言乌克兰安全不可寄望于西方“维和部队”,必须彻底改变战略,以科技自强“铸造”自身实力。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路线之争,正尖锐摆在基辅面前。
在乌克兰的未来图景中,国家安全究竟是仰仗西方盟友的“维和部队”,还是根植于自身无可替代的军事实力?这个根本性问题,近期因乌军前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内的一场专访,被尖锐地摆在了台面。
当前乌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西尔斯基正深陷“通俄”丑闻。俄媒爆料他曾向在俄的重病父亲汇款一百万卢布作为医疗费,这迅速引发乌克兰国内舆论哗然,要求调查的呼声此起彼伏。
西尔斯基的声望因此受到严重打击,前线战事的不顺也开始被归咎于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被泽连斯基总统解职并任命为驻英大使的扎卢日内,在国内网络上的热度却激增。
许多民众开始呼吁,要求这位在2022年曾领导反攻的前总司令重新出山,以挽救日益艰难的局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扎卢日内接受了乌克兰“左岸”频道的专访。
他的言论,无异于一枚思想炸弹,直接投向了基辅的政治核心。扎卢日内所擘画的乌克兰未来蓝图,为何与泽连斯基政府当前的路线背道而驰?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刻战略分歧?
扎卢日内直言不讳地指出,若按照当前模式持续下去,俄乌冲突可能要拖到2034年。这一预测,无疑给本就紧绷的乌克兰社会带来了沉重压力。他认为,导致战事长期化的核心原因在于双方在领土问题上寸步不让。
无论俄罗斯还是乌克兰,在核心领土主权问题上,都表现出坚定的决心,不容有任何妥协。这使得所谓的谈判,目前看来更像是一种形式,实际上并未能触及到冲突的根本症结。
扎卢日内进一步分析,这种“寸步不让”的局面,使得战场上的僵持成为必然。双方都看不到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希望,只能将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军事对抗上,从而延长了战事。
他甚至预言,到2026年,俄罗斯的动员策略将不得不进行升级。由于目前边远地区的兵源逐渐枯竭,加之其军工产能的持续提升,俄罗斯将不得不开始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征兵。
这意味着俄罗斯的战争潜力远未耗尽,反而可能通过这种更广泛的动员,进一步增强其前线力量。这与一些西方分析认为俄罗斯已接近极限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扎卢日内认为,在这种注定通往“十年消耗”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对乌克兰而言将是致命的。目前的消耗战,正在无情地吞噬乌克兰有限的人口、土地和装备资源。
面对俄罗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逐渐恢复的军工生产能力,乌克兰在纯粹的消耗战中将处于劣势。因此,他明确提出,现状是难以为继的,“变”是乌克兰唯一的出路,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策略。
扎卢日内开出的第一剂“药方”,是乌军必须停止与俄罗斯进行人口、装备上的数量比拼。他强调,乌克兰应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寻求“技术突破”,以质量优势对抗数量劣势。
他举例指出,像“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和“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等西方先进武器,在战场上曾对俄军造成重大打击。这些案例充分证明了“以质胜量”的可行性,乌克兰可以凭借精准打击和技术优势弥补兵力不足。
扎卢日内分析认为,俄罗斯的军事优势主要体现在“量”上,例如庞大的兵员储备和逐步恢复的重工业产能。然而,俄罗斯在军事技术,尤其是在精确打击和信息化作战方面,相对西方仍显落后。
他指出,这种技术上的相对落后,正是俄罗斯的“软肋”。乌克兰若能集中精力攻击其技术软肋,而非在俄罗斯擅长的数量消耗战中硬碰硬,将能找到真正的胜机。
因此,扎卢日内倡导的不仅是战术层面的调整,更是一种战争哲学的根本转变。他呼吁乌克兰从工业时代那种依赖大规模人力和物质消耗的“消耗战”模式,彻底转向信息时代所特有的“技术战”。
这种转变意味着,乌克兰不再追求与俄罗斯在战线长度或兵力总数上进行对等竞争,而是通过提升武器装备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以及运用创新的作战理念,实现对敌方的局部优势甚至整体压制。
在国家安全策略上,扎卢日内提出了他最深刻、也最具争议的观点——“靠人不如靠己”的自强论。他明确警告,乌克兰“千万别过分寄希望于西方国家”派遣的所谓“维和部队”。
扎卢日内认为,这些外部力量的派遣,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作战效能。他强调,西方“维和部队”在战时可能并不十分可靠,乌克兰唯一的安全保障必须是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坚韧不拔的抵抗意志。
这番言论,直接挑战了泽连斯基总统及其政府的外交总路线。泽连斯基一直将获得西方派遣的军队,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所声称的五万名“远征军”这样的安全保障,视为乌克兰在未来谈判中的核心前提。
马克龙曾高调宣称已获得30多个国家的支持,可随时部署五万名“远征军”至乌克兰,以此向俄罗斯施压。然而,扎卢日内的观点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他认为这种外部担保并不可靠。
扎卢日内将“自强”的逻辑贯彻到了内部治理层面。他指出,乌克兰当前粗暴的“抓壮丁”式征兵模式,已经成为腐败的温床和民怨的沸点,正在从内部瓦解抵抗意志,必须进行彻底改革。
他甚至提到,这种强制征兵行为,已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极端情况下,甚至有民众因不满征兵,向俄军提供征兵处的坐标。这无疑表明,当前的动员体系已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并可能成为压垮前线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扎卢日内强调,只有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公平、透明、高效的动员体系,才能真正凝聚民心,确保军队获得持续且高质量的兵源补充。如果内部问题持续发酵,外部援助也难以弥补内在的裂痕。
扎卢日内的回归公众视野,让乌克兰内部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之争公开化。这不再仅仅是关于现任总司令西尔斯基个人操守的丑闻,而是关乎国家未来生存策略的根本性辩论。
扎卢日内所代表的,是一种来自战场前线的,甚至有些残酷的务实主义声音。这种声音认为,国家的胜利与安全,绝不可能通过在国际舞台上“祈求”而来,也无法单纯地通过外部承诺来“交换”。
相反,他坚信,胜利和安全只能通过乌克兰自身的军事技术创新、深入的内部改革,以及不断提升的国家实力去“铸造”出来。这是一个自力更生、强调内在驱动力的路径。
未来,乌克兰究竟是选择继续在国际舞台上积极争取政治承诺和外部军事援助的“泽连斯基路线”?还是转向聚焦内部革新,并将军事技术自强作为国家核心战略的“扎卢日内路线”?
这个战略抉择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前线战役的胜负。它将深刻影响这场冲突的最终走向,更将深远地塑造乌克兰未来的国家命运。
淘配网-配资排名-配资平台排名-在线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