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巴西实施史无前例的50%高关税,旨在逼迫其政治转向。巴西总统卢拉不仅没有妥协,反而第一时间强硬反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记50%关税的重拳挥向巴西,本以为会听到一声惨叫,没想到却听见了骨头撞上钢板的声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出大戏,从当地时间7月9日拉开序幕。山姆大叔的贸易大棒再次挥舞,宣布将从8月1日开始,对一系列国家的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名单很长,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巴西身上。
只因给它的“特殊待遇”,是独一档的50%。华盛顿的这份名单,充满了敲山震虎的意味。文莱和摩尔多瓦,税率25%。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税率30%。这些数字已经足够骇人,但跟巴西的50%比起来,都像是陪衬。
这一击,精准、凶狠,目标明确得不能再明确。美国似乎在用这种极限施压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谁不听话,谁就将面临我的怒火。而巴西,就是那个被选中儆猴的“鸡”。
可问题是,这只“鸡”似乎并不打算配合演出。就在美国宣布关税的当天,巴西总统卢拉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站了出来,言辞强硬地表示:巴西的主权不容外部控制,必将采取反制措施。没有犹豫,没有含糊,更没有丝毫的屈服。这一下,反倒让挥拳的美国,显得有些尴尬了。
这记重拳,看似是贸易问题,但掀开桌布一看,底下全是地缘政治的账本。美国的动机,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有两层。第一层,也是最直接的一层,是报复。
报复什么?报复巴西总统卢拉,在金砖国家机制里,大张旗鼓地倡导“去美元化”。在华盛顿看来,这无异于直接挑战其金融霸权的根基。
你带头不用我的钱了,还要拉着一帮兄弟一起另起炉灶,这还了得?所以,50%的关税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为“去美元化”付出的代价。敲打什么?敲打巴西近年来和中国越走越近。
无论是在经济合作上,还是在国际事务中,巴西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向东看”姿态。这让一直视南美为自家“后院”的美国,感到了极大的不安。一个不听话,还和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打得火热的“后院大国”,已经成了美国的“眼中钉”。
所以,这场关税风暴,本质上是一场赤裸裸的贸易讹诈。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巨大的经济痛苦,逼迫巴西在政治上改弦更张,重新回到美国划定的轨道上来。华盛顿的剧本写好了,巴西却似乎没打算照着演。卢拉总统的强硬回击,并非一时冲动,背后有实实在在的底气。
这份底气,首先来自于一个反常的经济事实。通常来说,贸易战是顺差国打逆差国,或者顺差国之间互殴。因为顺差国卖得多、买得少,加关税能让对方更疼。但美巴贸易的现实却恰恰相反——巴西对美国是贸易逆差。简单说,就是巴西从美国买的东西,比卖给美国的东西还要多。
这就好比,你天天从邻居家买菜,还欠着他钱,现在你却跑去威胁他:“你再不听话,我就不卖菜给你了!”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荒唐?
关税大棒砸下去,固然会伤及巴西的出口商,但最终买单的,很大一部分将是美国的消费者和依赖巴西原材料的美国企业。这让关税的威力,大打折扣。更重要的底气,来自市场的替代选择。中国早已取代美国,成为巴西的头号贸易伙伴。
2023年,中巴贸易额接近1800亿美元,而美巴贸易额仅有约900亿美元。2:1的差距,意味着巴西的经济命脉,早已不攥在美国人手里。
尤其是巴西的支柱产业,如大豆、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其最大的买家是中国。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为巴西经济提供了一块坚不可摧的压舱石。美国市场固然重要,但远没到能“一剑封喉”的地步。
如果说巴西自身的经济结构让美国的拳头打得有些别扭,那么来自东方的支持,则更是给巴西披上了一件厚实的“铠甲”。就在美国酝酿关税风暴的关键时刻,中国送来了两份“定心丸”。第一份,是着眼未来的战略性项目。
7月8日,也就是美国宣布关税的前一天,中巴两国签署了一份重要备忘录,将正式启动“两洋铁路”的建设规划研究。
这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铁路,是巴西多年的梦想,也是能彻底改变南美洲物流格局的世纪工程。中国在此时伸出援手,无疑是给了巴西一颗长效定心丸,传递的是长期、深度绑定的战略伙伴信号。
7月6日,巴西官员透露,中国正在研究解除对巴西鸡肉产品的进口限制。在贸易战的阴云下,这无异于雪中送炭。一边是关税大棒,一边是市场开放。孰轻孰重,一目了然。除了实质性的经济支持,中国在政治上也明确表态,支持巴西反对贸易霸权主义。
这块来自东方的“定心石”,分量十足,让巴西在面对美国极限施压时,腰杆挺得更直了。回看这场风波,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美国挥出的,是霸权时代最惯用的三板斧:政治孤立、经济胁迫、舆论抹黑。它希望看到的是对方的惊慌、妥协与屈服。
但它看到的,却是巴西的强硬、经济现实的悖论,以及金砖伙伴的坚定支持。这一拳,更像是打在了一团浸了水的棉花上。看似凶猛,却被悄无声息地化解了大部分力道,甚至还可能震伤自己的手腕。
这一幕,不仅仅是美巴之间的贸易摩擦。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全球多极化浪潮不可逆转的今天,那个单凭霸权就能号令天下的剧本,似乎真的越来越演不下去了。
淘配网-配资排名-配资平台排名-在线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